近日,一项历时二十三载的重大科研成果在北京成功问世——探针计算机,这一能够应对大规模复杂难解问题的专用计算机,已经通过了专家组的权威鉴定。
鉴定活动在北京工商大学隆重举行,吸引了众多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器件等领域的顶尖专家与两院院士。经过严格的评估,专家组一致认定,该成果不仅研制难度极大,且原创性极高,关键技术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标准。
探针计算机,这一为解决NP完全问题而生的新型计算机,其底层运算逻辑完全颠覆了传统计算机的模式。它创新性地提出了探针计算模型,成功打破了传统图灵机串行计算的局限,实现了高效并行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探针计算机在解决资源调配、电路布线、列车调度等大规模复杂问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速度和准确性。
据探针计算机研制团队的负责人许进教授介绍,传统的电子计算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给出最优解。例如,当列车出现故障时,调度员通常需要依靠经验进行调度,因为电子计算机至少需要30分钟以上才能得出最优解。然而,探针计算机却能在短短一到两分钟内找到最优解,大大提高了调度效率。
探针计算机的主要运算系统并非传统的CPU,而是配备了60个探针计算卡。这一设计使得探针计算机的搜索空间达到了惊人的3的2048次方。据称,在搜索空间达到3的2000次方时,探针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仅需10.8秒。许进教授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计算卡的数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探针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从理论构想到现实应用,探针计算机的研制历程长达二十三年。这一过程中,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南大学、广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究团队紧密合作,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如今,探针计算机的研发团队正在致力于研发探针计算芯片,以期用芯片替换现有的计算卡,从而进一步缩小探针计算机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