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如何重塑未来?专家盘和林:以技术突破开拓全新应用蓝海

   时间:2025-11-18 08:01 来源:快讯作者:苏婉清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这场聚焦新一代通信技术的盛会吸引了全球业界的目光。作为面向2030年商用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6G当前正处于技术突破初见成效、标准研究全面启动的关键阶段,其发展动态备受关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会上就6G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本次大会以“智联全球,共建6G技术创新生态”为主题,6G与“万物智联”的紧密关联成为焦点话题。盘和林指出,6G是“万物智联”的核心技术支撑,凭借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高可靠性、泛在性这五大特性,为智能互联深度赋能。在全域覆盖与深度渗透方面,6G将突破传统移动通信仅限于“人与人”连接的局限,实现“人 - 机 - 物 - 环境”的全域智能互联。例如,借助太赫兹通信和智能反射面技术,可达成毫米级定位和微秒级时延,有力支持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场景的实时智能交互。在能力边界拓展上,6G推动移动通信从“信息传递”升级为“智能服务”。通过内置AI的通信网络实现自优化、自愈合,利用动态网络切片满足不同业务需求;通感一体化技术(如雷达 - 通信融合)赋予移动通信环境感知与通信的双重功能,扩展了其感知维度。

我国在6G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了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这些储备意义重大,在技术层面,涵盖太赫兹通信、超大规模天线、网络切片、AI驱动的自优化网络等核心技术,构建起专利壁垒,有效避免“卡脖子”风险;在标准制定方面,提前布局关键技术使我国能在国际电信联盟(ITU)和3GPP等标准组织中主导6G架构设计,推动“中国方案”成为全球标准;在产业生态培育上,技术储备带动芯片(如太赫兹芯片)、设备(如智能基站)、终端(如6G手机)等产业链升级,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

大会还强调,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在6G发展动力和需求上的差异,做好6G需求研究。盘和林认为,6G需求研究涵盖多个方面。在市场差异分析上,需结合不同区域经济结构的数字化需求差异。例如,中国制造业密集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与低空经济,欧洲工业4.0先行区侧重工业互联网与自动驾驶,东南亚新兴市场关注普惠通信与农业物联网。通过跨区域调研、场景模拟(如工业4.0产线、远程医疗手术)和业务试点(如北京经开区小米智能工厂、京东智慧物流),形成“需求 - 技术 - 标准”的闭环验证。在场景与业务创新方面,聚焦6G六大场景(沉浸式通信、超低时延高可靠通信、通感一体、AI融合等),如全息远程会议、车路云协同、空天地海一体化覆盖。以太赫兹通信为例,其支持Tbps级传输,可实现全息远程手术指导;通感一体技术能为无人机编队飞行与交通实时监控提供支持。在产业化基础构建上,通过全球标准统一(如3GPP 6G标准)、产业协同(如中欧日韩6G - IA合作)和应用牵引(如自动驾驶、低空经济),降低技术碎片化风险,形成“研发 - 试验 - 标准 - 应用”的良性循环,为6G商用奠定坚实基础。

这些应用研究将极大拓展6G应用场景的覆盖范围,提升6G技术的应用能力,使运营商能够通过升级网络获得更多元化的业务收入。业内预计,6G网络将在2030年左右开始部署,到2040年,6G连接数有望超过50亿,占全球移动连接总数的一半。盘和林表示,期待6G能催生大量当前难以想象的新应用。6G的目的不仅是满足现有需求,更是创造新需求,而这需要先根据未来市场需求打好技术基础。以泛在性为例,4G基站覆盖范围广,5G基站覆盖范围小但通信吞吐量大,6G则需兼顾两者优势,在技术上探索最佳方案,让更多用户融入6G网络。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