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功能界限逐渐模糊,传统安全标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的功能多样化,使得原本基于设备类型划分的安全标准IEC 60950-1(针对IT设备)与IEC 60065(针对音视频设备)出现了大量重叠。这一背景下,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10年推出了IEC 62368-1标准,标志着电子设备安全标准的一次重大革新。
IEC 62368-1的诞生,源于IEC对TC92与TC74技术委员会的整合,并成立了新的TC108委员会。经过长达八年的研发,这一标准成功构建了一个覆盖信息技术设备与音视频设备的统一安全框架。其核心在于引入了基于危险的能量源防护理论(HBSE),将能量源对人体的潜在伤害分为感知无痛级、可逆疼痛级和不可逆伤害级,同时建立了“引燃-蔓延”三级模型,从源头上量化风险。
IEC 62368-1的适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几乎所有额定电压不超过600V的商用与消费电子设备,包括服务器、路由器、个人电脑、智能音箱、手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其测试体系围绕七大安全维度展开,对绝缘材料、防火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电引起的伤害测试中,绝缘材料需能承受高危险能量的严格验证;防火测试则要求功率源在单一故障条件下仍能阻断火势蔓延。
在技术层面,IEC 62368-1标准对电子设备的组件要求更为严苛。对于纽扣电池,直径小于32mm的电池仓需通过六项机械试验,以防止儿童误吞。电容器在断开连接后,残余电压需在2秒内降至安全级别。防火外壳的阻燃等级也得到了提升,锂电池产品外壳更是强制满足最高要求。智能防护逻辑的引入,如锂电池管理中的双重保护机制,以及能量分级隔离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设备的安全性。
随着IEC 62368-1标准的不断迭代,全球合规体系也在重构中。欧盟已经规定了新旧标准的过渡期限,要求自2024年7月6日起,所有电子设备必须满足第三版IEC 62368-1标准的要求,新增了PoE供电、无线充电等测试项目。新兴市场也在加速跟进,如印尼已经颁布法令,要求自2025年6月2日起,所有音视频设备必须符合SNI IEC 62368-1:2014标准。
IEC 62368-1标准的推广,不仅推动了电子设备安全标准的升级,更引领了安全设计理念的转变。从被动防御危险转向主动管理能量,这一标准为新技术的安全应用预留了弹性空间。例如,在无线能量传输领域,标准新增了对电磁耦合式充电器的空间辐射与热失控测试;在可穿戴设备领域,针对皮肤接触温度设定了动态限值,平衡了舒适性与安全性。
对于企业而言,提前布局第三版IEC 62368-1标准的认证,将安全设计融入研发全周期,不仅是满足市场准入门槛的必要条件,更是提升技术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电子设备日益融合、功能多样化的今天,IEC 62368-1标准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基于能量传递本质的底层防护逻辑,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