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由中关村实验室携手清华大学及国防科技大学共同编制的报告——《2025网络空间测绘技术白皮书》正式发布,该报告详尽阐述了网络空间测绘领域的理论基础、技术构成、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网络空间,这一被誉为第五疆域的数字领域,其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网络空间测绘技术,作为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关键一环,通过实现资产的可视化管理、威胁的实时感知以及攻防策略的有效支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告深入探讨了网络空间的定义及其特性,如动态性、虚实融合性等,同时,还对传统测绘理论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应用,以及网络空间地图与坐标系的构建进行了详尽解析。
在技术层面,白皮书系统梳理了网络空间测绘的三大核心技术:探测技术、分析技术和可视化技术。探测技术涵盖了IP与端口的探测、服务扫描等关键环节;分析技术则侧重于资产关联分析等方面;而可视化技术则通过地理空间模型等手段,实现了网络空间信息的直观展示。报告还对平台架构设计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分层架构、微服务架构、云计算架构等各自的优缺点。
在全球范围内,网络空间测绘技术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国际上,美国“藏宝图计划”等项目以及Shodan等平台在推动技术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国内,学术界提出了“三层三空间映射”等创新理论,工业界则涌现出了ZoomEye等具有影响力的平台。这些努力共同推动了网络空间测绘技术的不断前行。
然而,当前网络空间测绘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规模与实时性之间的矛盾等。针对这些问题,白皮书提出了未来技术发展的几个重要趋势:技术融合将进一步提升测绘的精准度和效率;应用深化将推动测绘技术在更多领域发挥价值;标准化建设将促进技术的规范化发展;同时,面向新形态网络空间的测绘技术也将成为研究的新热点。这些趋势预示着网络空间测绘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白皮书还强调了网络空间测绘技术的战略价值,并呼吁产学研各界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快速发展。报告中的节选内容展示了网络空间测绘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入发展,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将愈发重要。网络空间测绘技术作为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手段,其持续创新和深化应用将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