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近日取得了一项突破性的进展,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全新的超快电子源技术,该技术有望极大地提升电子显微镜的性能。这项成果由上海交通大学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多个单位的专家联手完成,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自然·材料》杂志上发表。
在电子显微镜领域,要实现原子级别的超快变化观测,一个至关重要的组件便是超快电子源。传统上,这种电子源需要同时保证电子束能量的高度集中和电子脉冲时间的极短,然而,以往基于金属尖端的电子源往往难以同时满足这两个高标准。
为了突破这一技术瓶颈,科研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碳纳米管作为新型超快电子源材料。他们利用仅有7飞秒的超短激光脉冲照射碳纳米管尖端,成功激发了电子的发射。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新型电子源发射出的电子束能量极为集中,能量分散度低至0.3电子伏特,性能远超传统金属源。
值得注意的是,科研人员在研究中还发现并利用了碳纳米管特有的“延迟发射”机制。据研究揭示,当激光照射碳纳米管尖端时,其上的电子会先发生集体振荡,并非立即发射,而是稍后才因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发射出来。这一机制如同蓄力后的精准发射,有效减少了激光强场直接加速导致的能量分散问题。
这一创新成果不仅突破了传统技术的限制,更为构建具备飞秒级时间分辨和原子级空间分辨的超快电子显微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这项技术有望助力科学家更清晰地观测超薄材料中粒子的瞬时变化,从而加速新材料与纳米器件的研发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