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的浪潮下,我们正见证着一场生产力革命的深刻变革。从智能穿戴设备对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供应链的精细优化;从AI算法对消费趋势的精准捕捉,到数字孪生技术对制造流程的重塑,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实则生动诠释了数字生产力的无限潜力。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揭示,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数量突破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逼近6000亿元大关。这一坚实的基础,为“人工智能+消费”模式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春节期间,走进购物中心,不难发现人工智能已悄然融入日常消费。某化妆品专柜的智能试妆镜前,顾客只需轻点屏幕,便能轻松切换口红色号,模拟各种妆容效果,省去了繁琐的试妆过程。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顾客欣然选购心仪产品。而浙江义乌的商户,更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自动生成多语言带货视频,成功售出200万单袜子,这一案例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巨大潜力。
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已成为鲜明导向。智能驾驶汽车、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而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新型设备则在生产领域大放异彩。智能化不仅推动了消费升级,更成为了生产升级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智能化设备的投入,企业得以降本增效,同时根据用户需求灵活调整产品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市场关注。从物流运输到文旅观光,从植保巡检到消防救援,各式各样的航空器在低空领域大显身手。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对5G技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5G-A通信基站凭借其强大的感知功能,成为实现对飞行器实时监视的关键。万亿元规模的低空经济与5G网络的相互促进,共同书写着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正视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是解放生产力的工具,但绝不能替代人的思考。我们要主动学习、掌握新技术,强化对数据的洞察能力,对计算结果保持理性和审慎态度。同时,还需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工作,瞄准关键环节,强化政策供给,凝聚政策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