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卫星通信将实现管理制度与政策法规的全面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届时,基础设施、产业供给、技术标准及国际合作等领域的综合发展水平将显著提升,手机直连卫星等新型业务模式将形成规模化应用,用户规模突破千万级,推动卫星通信深度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政策红利驱动下,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正加速推进。2024年12月16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成功发射,此前该系列02组至04组卫星已分别于2月、4月、6月完成部署。尽管上半年发射节奏相对平缓,但自7月起,中国星网GW星座的发射频次显著提升:7月27日至8月17日期间,连续五组低轨卫星密集升空,发射间隔从1-2个月缩短至3-5天,在轨卫星总数从34颗快速增至72颗。这一高频发射态势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正式迈入规模化组网阶段,通过构建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体系,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
据行业内部消息,相关部门即将发放卫星互联网运营牌照,此举被视为产业商业化进程的关键里程碑。牌照的落地不仅意味着我国卫星互联网正式开启商业运营,更将为全产业链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规模化发展。
尽管取得阶段性突破,我国卫星互联网仍面临多重挑战。当前,“GW星座”“千帆星座”等项目规划卫星总数超2万颗,但实际在轨卫星不足千颗,单星座规模与国外同类项目存在代际差距,全球无缝覆盖能力尚未形成。运力瓶颈成为组网阶段的核心制约——2024年美国158次航天发射中,SpaceX猎鹰系列火箭占比达85%,其一级火箭复用次数最高近30次;而我国虽已推进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引力二号等可复用火箭试验,但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
技术层面,三大难题亟待突破:一是低成本批量化制造能力不足,二是星间链路与组网技术尚不成熟,三是地面终端小型化与低成本化进程缓慢。这些技术壁垒直接推高星座建设与运营成本,据行业测算,实现全球初步覆盖需投入超千亿元。
面对挑战,多方协同成为构建产业生态的关键。作为“国家队”代表,中国星网需加快“GW星座”等国家级项目部署,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民营企业则可深耕细分领域,例如天银星际作为国内少数具备恒星敏感器量产能力的企业,其产品作为卫星“眼睛”可精准获取位置参数,第二代低轨卫星因定位精度要求提升,单星需安装多达7个该设备。随着全球低轨卫星市场扩张及旧星更替需求释放,相关零部件市场潜力巨大。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亦积极布局。通宇通讯等A股上市公司已形成覆盖“星—地—端”的完整产品体系,涵盖地面站终端、卫星通信载荷及终端应用三大类。电信运营商则需提前布局海洋通信、航空互联网、应急救灾等场景,通过培育用户需求倒逼技术迭代。华泰证券分析师王兴指出,三大运营商凭借用户基数、政企资源及销售渠道优势,可加速低轨卫星星座商业化,推动技术从落地到应用的快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