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移动正式对外发布《2026中国移动泛终端产品白皮书》,为全球智能终端产业描绘了一幅清晰的技术发展蓝图。作为全球用户规模与网络覆盖领先的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通过这份白皮书系统梳理了未来三年泛终端产品的技术演进方向、品类规划标准及生态协同策略,旨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推动数字化设备创新升级。
白皮书首次对泛终端产品进行科学分类,将其划分为"蜂窝类"与"非蜂窝类"两大体系。其中蜂窝类终端需优先支持5G独立组网模式,明确要求覆盖n41、n28等核心频段,并强制具备VoNR高清语音、网络切片、北斗定位等R16增强功能。在非蜂窝连接领域,对LTE、RedCap、NB-IoT、Wi-Fi 6/7、蓝牙5.3等技术的性能参数设定了量化指标,形成覆盖全连接场景的技术规范矩阵。
在产品生态构建方面,白皮书展现出惊人的覆盖广度,共规划18大应用场景、220余种终端类型。个人消费领域涵盖智能手表、VR/AR设备、新形态可穿戴装置等创新产品;家庭场景包含Wi-Fi 7路由器、全光网关、智能摄像头等数字基建设备;行业应用则延伸至智能安防、环境监测、智慧医疗、车联网等垂直领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儿童手表等民生类产品,白皮书从通信稳定性、定位精度、隐私保护到电池续航等12个维度制定了详细标准。
智能家居领域成为生态协同的典范,所有接入设备均需支持中国移动Andlink协议及移动爱家APP统一管理。以智能音箱为例,除基础语音交互功能外,还要求具备多设备联动控制、场景化服务推荐等增值能力。这种平台化集成策略,有效解决了智能设备碎片化、操作复杂等行业痛点。
产业观察人士指出,这份白皮书不仅为中国移动的终端采购合作树立了技术标杆,更成为整个智能硬件行业的风向标。其强调的跨协议互联、体验一致性、数据安全等理念,预示着终端产业将加速向开放生态演进。随着5G-A技术商用进程加快和AI大模型深度融入,泛终端设备正在从单一功能载体转变为智慧服务入口,在数字社会建设中扮演关键基础设施角色。中国移动通过构建标准化技术体系,正在推动形成更具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