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泉:以AI智能体破局交通治理 驱动产业向全局最优深度进化

   时间:2025-11-22 07:57 来源:ITBEAR作者:唐云泽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的深刻变革,电动化浪潮已推动中国在动力清洁化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而智能化与网联化正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核心战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近日撰文指出,汽车产业下半场的破局关键在于构建覆盖人、车、能源、环境的复杂系统全局最优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四网四流"(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的深度融合。

传统交通治理模式面临根本性挑战。以红绿灯固定配时为代表的静态控制方式,本质上是基于局部经验的线性决策,难以应对现代城市交通网络的动态复杂性。陈清泉以热力学熵增理论解释交通拥堵现象,指出单一路口的优化措施可能引发跨区域连锁反应,导致整体效率衰减。这种"局部最优"陷阱,正是制约城市交通效能提升的关键瓶颈。

突破性进展出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与河南许昌等地的实践案例中。当地引入具备自我演化能力的智能体技术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展现出惊人潜力。以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跨河通勤路口为例,传统智能信控方案需专家耗时数周优化,而搭载百度"伐谋"系统的智能体,在原有算法降低13%车均延误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5%的优化空间。这看似微小的提升,实则标志着AI技术从辅助工具向自主决策者的质变跨越。

这种技术演进呈现出生物进化般的自适应特征。智能体系统不再依赖预设规则,而是通过7×24小时不间断的虚拟推演、实时试错与动态学习,根据车流密度、天气变化等要素自动调整全域路网配时方案。陈清泉强调,这种"信息流优化物质流"的机制,正在将无序的交通数据转化为有序的通行指令,实现从规则驱动到自我演化的范式革命。

技术突破带来的连锁效应远超交通领域。数据显示,智能信控每降低1分钟延误,对应碳排放减少量相当于种植1.2棵冷杉的固碳量。在能源领域,类似技术应用于海上风电电缆布局优化后,工期缩短30%的同时降低22%的建设成本。这印证了陈清泉的核心论断:能源流与物质流的优化必须建立在信息流的顶层设计之上。

人机协同的新范式正在重塑产业逻辑。人类专家负责设定安全、效率等战略目标,AI智能体则处理海量数据并持续寻优。这种分工模式不仅将人类从重复调参中解放,更使交通治理具备战略规划能力。陈清泉特别指出,当智能内化为系统基因时,技术将展现出超越工具属性的社会价值,这种变革将延伸至金融风控、能源调度等更多领域。

站在国家战略层面,打通数据孤岛、优化资源配置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当务之急。通过AI原生能力的内化与智能体的自主进化,中国正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产业变革路径——既让交通运行更高效、能源利用更清洁,又通过技术渗透重塑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或许正在定义未来产业的竞争规则。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