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3D打印技术突破:一体化制造卫星太阳能电池阵,提升效率与产能

   时间:2025-10-22 20:54 来源:快讯作者:顾雨柔

波音公司近日宣布,其在航天器制造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卫星太阳能电池阵列主干结构板的高效生产。这项创新将传统制造周期缩短近半年,生产效率提升50%,为快速响应航天任务需求提供了关键支撑。

作为波音太空任务系统部门的核心技术,此次应用的3D打印工艺突破了传统复合材料制造的局限。传统流程依赖人工操作,需数周完成结构板生产,而新工艺通过直接将结构元件与功能部件集成打印至基板,实现了与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同步组装。配合Spectrolab开发的机器人辅助系统与自动化检测技术,生产环节的劳动密集度显著降低,产品一致性得到大幅提升。

首批采用该技术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将搭载Spectrolab高效电池,应用于千禧太空系统公司研制的小型卫星。作为波音旗下子公司,千禧太空系统公司负责的卫星平台对结构刚性与轨道热稳定性要求极高。太阳能电池阵列基板作为核心支撑部件,需在超低重量条件下保持刚性,并精准对准太阳光入射角度,以确保在轨能量转换效率。

波音公司的技术积累可追溯至2017年。当年,搭载50余个3D打印组件的SES-15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航天器增材制造进入实用阶段。近年来,波音与澳大利亚冷喷涂技术企业Titomic深化合作,共同开发基于钛粉的TKF工艺。该技术通过逐层堆积钛材料实现大型零件一体化成型,突破了传统冷喷涂仅用于表面修复的局限,为航天器轻量化设计提供了新路径。

在军事航天领域,波音已将3D打印技术深度融入产品制造。为美国太空部队研制的“宽带全球卫星通信卫星”(WGS)项目中,超过1000个射频组件采用增材制造,使原本十年的交付周期压缩至五年。目前,波音航天产品组合中累计集成超15万个3D打印部件,覆盖从小型卫星结构到军用卫星核心组件的广泛场景。

波音技术创新公司材料与结构副总裁梅利莎·奥姆指出,通过整合合格材料体系、数字化设计流程与高效生产工艺,公司不仅实现了结构减重与创新设计,更构建了可跨项目复制的技术模板。据规划,3D打印太阳能电池阵列技术将于2026年扩展至波音旗舰702级大型航天器平台,进一步推动航天器制造模式的变革。

尽管3D打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支架、管道等小型航天器部件,但太阳能电池阵列基板的制造面临更严苛的挑战。其需在保证超低重量的同时,兼具发射阶段的振动承载能力与轨道环境的热稳定性。波音公司的技术突破为行业提供了新范式,或将成为未来航天器结构优化与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参考。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