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贝尔近日发布的《2025年AI-ICT赋能与重构白皮书》指出,人工智能与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这份报告系统梳理了技术演进方向、产业变革路径及战略实施框架,为ICT基础设施升级提供重要参考。
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呈现中美欧三极驱动格局。美国依托英伟达等企业的算力优势,加速推进超级AI中心建设,其星际之门项目首期即部署40万张GPU;中国通过"东数西算"工程优化算力布局,2024年AI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欧盟则通过《人工智能大陆行动计划》培育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市场规模达6382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7576亿美元,企业AI应用渗透率已达78%。
技术演进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规模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新摩尔定律"推动智能算力年增速达500%,模型参数突破万亿级,训练范式从预训练向"后训练+推理驱动"转型;二是计算通信关系重构,AI任务产生的神经网络流量对网络无阻塞传输提出严苛要求,推动行业从内容传输向任务执行时代跨越;三是双向赋能生态形成,AI通过大模型优化网络运维,ICT基础设施通过算力集群支撑AI训练推理,构建技术共生体系。
融合发展面临六大技术挑战:模型层面需突破多模态大模型和视觉语言行动模型(VLA)的部署瓶颈;框架领域要实现训练框架(如DeepSpeed)与推理框架(如vLLM)的软硬件协同;数据环节需解决私域数据开发、世界模型构建及数据耗尽问题;网络基础要求智算中心具备Scale up/Scale out无损互联能力;网络赋能方向需通过NetGPT实现模型与网络的深度适配;智能体发展则要推动跨领域任务执行的Agentic AI和物理具身智能体的落地应用。
战略实施层面,白皮书提出"AI+6CMQ"发展框架,重点布局6G-AI创新、数字化转型融合、AI数据中心(AI-DC)、AI无线接入网(AI-RAN)、高阶自智网络、工业智能体及生态标准建设七大领域。实施路径强调夯实数据与模型基础,整合GPU、ASIC、QPU等多元算力资源,通过产业协同和标准制定构建从战略规划到市场落地的完整闭环。
报告特别指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碳基硅基系统的协同进化将成为长期发展方向。面对神经网络流量激增带来的挑战,ICT产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协作,支撑AI技术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渗透,最终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