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时间精度正成为各国科研竞争的关键领域。潘建伟院士在某高校举办的量子力学科普讲座上透露,中国自主研发的空间光钟物理系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稳定度突破E-19量级,为构建超高精度时间频率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
“时间精度每提升1000倍,通信容量就能同步增长1000倍。”潘建伟用通俗比喻揭示了高精度时间标准的战略价值。他指出,量子科学在工程领域已形成量子计算、量子加密通信和量子计量测量三大应用方向,其中时间频率标准的突破将直接推动通信、导航、高能物理等领域的质变。
国家授时中心长期承担原子频率标准研制任务,其研发的守时原子钟、星载原子钟、铯原子喷泉钟和锶原子光钟构成多层次时间基准体系。然而,该中心近期披露的案情显示,其网络系统长期遭受美国有组织网络攻击,凸显了时间基准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技术突破的亮点集中于光钟研发。中国空间站试验的锶原子光钟原型已实现6.3×10⁻²⁰量级的频率传递精度,通过113公里自由空间链路验证的稳定性优于4×10⁻¹⁹(10000秒积分时间)。但潘建伟团队指出,光钟技术要实现应用还需攻克传输分发难题——传统微波技术在长距离传输中会产生千倍级误差,严重削弱光钟的性能优势。
针对这一瓶颈,研究团队基于量子纠缠原理开发出天地一体化的时频传递系统。该系统通过量子通信技术实现光钟基准的无损传输,将传输误差控制在与光钟自身相当的水平,为全球定位系统、星际航行、高能物理实验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间精度保障。
微观时间的精准控制与宏观时间的战略价值形成鲜明对比。科技应用对时间频率标准提出严苛要求:需具备亿万年量级的长期稳定性,短期波动均方差要低于分辨率四至五个数量级,同时满足皮秒(10⁻¹²秒)乃至飞秒(10⁻¹⁵秒)级分辨率。这些特性直接决定着导航定位、深空探测、基础物理研究的可靠性。
讲座中,潘建伟以GPS系统为例,阐释了相对论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他回忆研究生时期与导师的讨论:当航天器速度接近宇宙速度时,狭义相对论效应导致的计时误差将显著影响导航精度。“爱因斯坦或许未曾想到,百年前的理论会成为现代导航系统的基石。”这一案例生动展现了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的紧密关联。
随着2026年国际计量组织将重新定义“秒”的标准,中国时间体系正面临历史性机遇。目前,中国在原子钟/光钟领域的自主创新已形成完整知识产权体系,从空间光钟到地面传输系统的全链条突破,为争夺国际计量话语权提供了坚实支撑。这场关于时间定义的竞争,或将重新校准人类文明的发展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