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表面上方100公里至300公里的近空区域,长期被视为卫星运行的“禁区”,但如今正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新焦点。这片超低轨道空间因距离地球更近,卫星在此可实现更高分辨率的观测、更高效的通信传输以及更灵活的军事应用。然而,严苛的环境条件——如强烈的大气阻力、原子氧腐蚀等——使得传统卫星推进技术难以适应,导致该领域长期处于空白状态。直到近年来,中国科技企业山海星耀(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吸气式电磁推进系统”,成功突破技术瓶颈,为超低轨卫星的规模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山海星耀的创始人蔡东升博士在接受专访时介绍,超低轨卫星相比传统低轨卫星具有显著优势:轨道高度降低使卫星无需使用高等级航天元器件,载荷重量与体积大幅缩减,成本可降低三分之一;同时,在高清对地观测、实时通信、国防军事等场景中,性能提升达50%。以光学卫星为例,600毫米口径镜头在超低轨的分辨率可提升至0.2米,较传统轨道提高60%。“当材料科学面临物理极限时,超低轨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路径。”蔡东升强调。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长达数年的攻坚。传统低轨卫星常用的霍尔推进器在超低轨环境中寿命不足一年,而山海星耀研发的“吸气式电磁推进系统”通过“呼吸”超低轨大气实现工质自给,摆脱了地面补给的限制,理论续航可达无限。该系统采用射频电离方案,从原理上免疫原子氧腐蚀,设计寿命超过10年,成为全球首个在商业航天领域验证高真空环境下吸气式推力器的产品。目前,山海星耀的技术已在中国电信、中国航天、蓝箭航天等企业的产业推进中得到应用,气体收集率、推进效率等核心指标均领先行业。
这家由电子科技大学校友团队创立的企业,核心成员包括IEEE Fellow、国际宇航院士及国家级人才,汇聚了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与航天院所的顶尖科研力量。公司构建了从关键技术研究到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应用落地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形成覆盖卫星动力系统、整星研制、星座组网的全链条能力。蔡东升透露,公司正进行种子轮融资,计划投入1000万元用于超低轨试验平台搭建与首台样机测试,预计2027年发射首颗超低轨卫星“山海一号”。
根据战略规划,山海星耀将分三步实现目标:短期成为超低轨卫星动力系统制造商,中期提供星座解决方案,长期打造实时信息服务平台。随着6G通信、高精度测绘等需求的增长,超低轨卫星的市场潜力正逐步释放。蔡东升表示,公司已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达成合作,未来将围绕技术验证、整星研制、星座组网等环节持续发力,推动中国在超低轨领域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生态构建。








